閻光濤/整理
中評社香港9月21日電,中國評論通訊社、中國評論月刊日前在中評社北京總部會議室召開座談會,邀請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彭光謙少將、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外交室主任袁征研究員、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所長助理高祖貴研究員、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王珊、中國社科院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侯毅博士與會。座談會由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郭震遠主持,與會者就中國東海、南海所面臨的問題與如何應對,各自發表了精辟的見解。《中國評論》月刊9月號以《東海南海爭端發展與中國的戰略應對》為題詳細刊登了與會者的發言。文章內容如下:
郭震遠:開場白
今天這個會的題目叫東海南海爭端的發展與中國大陸的戰略應對,我想講的就是,因為這個釣魚島、黃岩島,還有越南的那些事,現在談的非常多,但是我有一個看法,我覺得這場爭端,是不是到了可以做個小結的時候?
為甚麼這麼說呢?因為我一個判斷,也是句俗套的話,就是我們是否可以說,取得了階段性的鬥爭勝利?我有這個判斷。當然這三個事,程度不同,黃岩島我覺得比較明顯;釣魚島可以說還在相持階段,但是形勢在向我們預料的方向走;越南的事,好像在這一次,鬧的比較晚。而且表面上,不像釣魚島和黃岩島有直接的遭遇,越南的甚麼海洋立法,甚麼飛機巡邏等等,不是一個具體的焦點。所以我倒覺得,和越南的這個爭端,可能會拖的時間更長一點。但不管怎樣,我的感覺是,我們取得階段性的勝利,這一點恐怕還是毫無疑問的。對於熱點問題,我們應該有比一般媒體及網絡上那種議論更深刻一些的認識。所以希望大家能從戰略的層次上,對這一場爭端特別是對它未來的發展和我們的應對,能夠發表一些深入看法。
正好一年前,我們也開了一次會,當時會議的題目是叫中國的海洋權益與海洋戰略,在去年8月號的中國評論發表。所以這也可以看出來,中國評論一直力圖從更宏觀,更深的層次上,對這個問題作出一些判斷。今天列了四個題目,這四個題目實際上是兩塊,第一個題目和第二個題目,作為第一塊;第三、第四個是第二塊。第一、第二個題目,主要是談一些比較具體的認識,日本、菲律賓、越南在這一次爭端中,他們的目標和主要策略,經過這一段,我想可以對他們進行一些梳理和概括。第二個題目就是美國插手爭端的目的、主要策略和政策底線。這裡我說明一下,其實主要策略,應該說就包括有政策底線在裡面,但是為甚麼特別把它突出出來呢?我覺得對美國人的政策底線,我們能夠進行一些探討,意義更大。因為美國插手南海、東海爭端,是和美國整個對華政策密切相關的;那麼在這裡面,它的政策底線,我覺得更重要一些。把它搞清楚,對於我們不僅僅是在南海東海問題上,而且也包括我們處理整個中美關係上,還是很有意義的。下面咱們就開始發言,還是老規矩,主要談觀點,談看法,具體的材料,點到為止。咱們就開始吧!
彭光謙:美國戰略東移大氣候造成東海南海矛盾集中爆發
事實上,不只是東海、南海,黃海、台海也不安寧。可以說是四海翻騰。黃海、朝鮮半島那邊,從來沒安靜過,美國把航空母艦都開進去了。台海這邊,剛剛緩和了一點,最近美國在涉台簽證上面又搞小動作。我個人看法,確實形勢有點複雜化,現在國人也比較關心海洋形勢。東海、南海,這幾個地方的挑戰,呈多點、同步、聯動的態勢。幾個國家,第一,在海洋權益、海島歸屬問題上,理虧詞窮,歷史依據與法理依據上都站不住腳;第二,除了日本稍大一點,幾個國家與我在綜合國力和國防實力上不成比例。既無理,又無力,他們之所以急不可耐地跳出來向中國叫陣,有個大氣候。大氣候就是美國全球戰略重心東移,給他們一些錯覺,給它們一個錯誤信號,以為美國劍指中國,給他們提供了一個靠山,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。美國戰略重心東移需要利用地區矛盾,需要在亞洲尋找戰略支撐點,而有些國家則以為找到了靠山。這些國家長期以來採取漸進政策,一步一步,碎步往前走,一點一點,搞小動作,佔島、打井、採油、蠶食中國的海洋權益。但他們心裡並不踏實,擔心中國有朝一日會秋後算帳。中國這幾年國力有了長足發展,使他們多少產生時不我待的焦慮感。眼看中國發展越來越快,將來他們更沒下手的機會了。此外,在他們看來中國很看重確保發展的戰略機遇期,在外部挑釁面前,不會有太激烈的反應。
美國的表現則耐人尋味。美國的問題,我覺得它的戰略,當然它是要遏制中國的,但是它是否下決心現在就要跟你進行徹底的攤牌?我看還不到這個程度,至少現在剛剛開始佈局,還看不到這種可能性。並不是美國發善心,對中國手下留情,不想一舉消除有可能挑戰美國霸權的心腹之患,而是美國不具備毀滅中國而不受報復的能力。另一方面,徹底毀滅中國,殺掉這只生蛋的雞,也未必符合美國的利益。當前,整個世界權力中心,經濟重心正在向亞洲轉移,它不能不把注意力轉過來,從戰略利益上來講,亞洲對它來說有越來越大的吸引力。
在歐洲,美國日子並不如意,有點兒被排擠出歐洲的趨勢,特別是歐元,真正衝擊了美國的金融帝國地位,對歐元它心裡是不大舒服的。所以對它來說,亞太地區的吸引力越來越大。它要保住全球重心,亞太地區是它的一個基礎,是美元的一個基礎,是美元的一個主要基地,如果這個地方不保,它全球更不保了,所以它要保這個地方。恰恰這個地方,傳統的一些影響力,領導力在削弱,傳統一些盟國,離心傾向增大。在經濟上,中日韓經濟一體化,自由貿易區逐步推進,在東南亞,東盟10加3,自貿區進展越來越快,實際上美國在亞太地區經濟上的主導地位慢慢削弱下來,它感覺到被排擠,有邊緣化的危險。所以它要抓住這一塊。他要整中國,遏制也好,牽制也好,削弱也好,至少要阻止中國崛起的勢頭。同時,在共同對付中國威脅的號召下,控制在中美之間的廣大中間地帶,維持在亞太地區的主導地位,這是它的根本目的。從這個意義上講,它需要製造一些動亂,插手西太平洋地區事務。如果一片太平,一片凱歌,它從哪裡下手?所以這些國家在這裡起哄,與它背後煽動,不是沒有關係。美國的煽動,美國的東進,這是一個大的背景。但是對他來說,把這個事情搞的太不像話,整個東海也好,南海也好,搞的一片火海,把自己最後一個賴以立足的地盤也毀了,這也不符合它利益。雖然它有時赤裸裸走上前台,但主要躲在幕後煽動。所以它要製造適度的緊張,但是又儘量防止失控。這是一個底線。這個地方完全失控了,對美國來說,它的戰略意圖是實現不了的。
剛才郭老師也講了,我們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;我個人講,能不能換一種說法,不要講我們的勝利,因為這個南海也好,東海也好,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,只不過是這次一些國家鬧騰沒有佔到便宜。而這兩個地方主權歸屬問題,海洋權益問題,完全解決恐怕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,還有較長的路要走。但是就這次事件而言,越菲鬧事,它們偷雞不著反而丟了一把米,或者說,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,沒有佔到便宜,沒達到目的。他們顯然誤判了中國維護國家領土主權與安全的決心、意志與能力;誤判了美國的態度,以為美國會拔刀相助。事實上美國從來都是以美國自己的利益為依歸,從來沒有替別人火中取栗的先例。有的只是對無繼續使用價值的走卒的無情拋棄。我想這次我們之所以能把它們頂回去,沒有讓它們得逞,有那麼三條:第一條我們快速的反應。第二個,就是執法先行。沒有把軍隊放第一線,而菲律賓最大的錯誤,它出動軍艦來對付我們漁船,這在當今時代是很不得人心的,很不佔理。而我們中國的執法船,中國的海監也好,漁監也好,有理、有利、有節。第三個,最重要的一點,以行動對行動。過去我們老是以口頭對口頭,口頭對行動。我們這次應對還是得法的,起碼沒讓它佔便宜,但是未來的發展我想還不算完,特別是釣魚島問題,日本極右勢力對領土的苛求,加上日本執政當局的地位不穩,政治形勢不是很好,它想借這個轉移視線的可能性很大。它講明年4月份,要買島,第一步是要國有化,第二步是要有人化,第三步是軍事化,這三部曲,走下來,我想形勢會進一步的複雜化,矛盾有可能激化。
郭震遠:彭將軍做了一個比較全面的分析。下面咱們抓緊時間。
王珊:日本加快實際控制釣魚島的背景與意圖
我把最近學習的一些心得體會,跟郭老師和大家說說。這些都是熱點問題,也是我們最近集中思考的問題。當前南海還有東海爭端,確實是影響中國周邊安全的一個主要因素。
東海爭端,主要體現在東海油氣資源開發,海洋劃界,以及釣魚島問題上。我想當下東海問題,表現最突出的還是釣魚島問題;當然有些學者說,談東海,就是東海劃界、東海油氣資源開發問題,釣魚島是領土爭端問題,我覺得這兩者還是有一定的內在聯繫。剛才彭老師也說了,日本主要的目標,我想釣魚島問題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,是日本要奪取釣魚島,做實對釣魚島的控制,這應該是最後一個步驟。因為釣魚島問題,從它出現,日本一步一步的採取各種手段,從小步漸進,到大步快跑,現在進入收官階段,這個釣魚島日本已經不能等了。不能等有幾個因素:第一是中國崛起的步伐在不斷的加快,另外中國的綜合實力在不斷的增強,我們維護海上權益的能力在大幅度的提升,中國民眾的海洋意識、海權意識也在不斷的增強,所以日本已經看到這樣一個趨勢。
另外從國際範圍來看,國際海權競爭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,大國之間以海洋為平台的戰略博弈,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海域劃界的爭端,也在激烈的進行。就是說當前東海問題的出現,以及南海爭端的出現,它有國際的大背景、大潮流在裡面。日本從上個世紀70年代,把釣魚島問題公開之後,當時中日雙方是有共識的——就是爭議。無論是1972年周總理會見田中首相的時候,說這個問題可以先放一放;在1978年鄧小平訪日的時候,也說這個問題可以留在以後來解決,中日雙方有共識。
那麼到90年代中後期,日本就加快了對釣魚島的實際控制的步伐,1996年右翼日本青年社登島,樹立了日本的界碑,搞了一個日本國旗的標誌。到了2002年,就是十年前,日本政府正式從民間手中,租借釣魚島。現在日本政府正式提出,要啟動國家購島的程序,不多不少正好十年。從日本政府租借釣魚島,到現在國家購買釣魚島,正好歷時十年;而且這個期間,日本採取了一系列的動作,包括國內法制上的,輿論上的一些動作。在釣魚島問題具體的舉措,日本是一步一個腳印的,扎扎實實的在推進。今年開始,這個步伐明顯的加快。一月份的時候,日本沖繩縣地方議員登島;到7月7號,日本地方議員再次登島。3月1號的時候,日本對包括中國釣魚島周圍四個島嶼在內的71個島礁進行名稱。然後石原慎太郎,在美國散佈說東京都購島,從社會募集資金;緊接著日本政府出來表態,說政府也不排除這種可能。這兩天,野田正式表態,要啟動國家購買釣魚島的程序,爭取在明年4月份租期結束之前完成購島計劃。所以日本的目標還是非常明確的。
日本購買釣魚島,我想它的目的有這樣幾個方面:一是把對釣魚島的佔領做實。從民間所有轉化為國家所有,就是將釣魚島正式納入日本政府的管控之下,這是它的第一個目的。第二個目的,就是爭奪釣魚島包括爭奪東海大陸架。日本還是瞄準了東海的油氣資源,據稱,東海包括釣魚島附近,蘊藏著大量的油氣資源,日本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,它覺得釣魚島附近擁有巨大的能源利益,所以對資源的佔有也促使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推進它的國家戰略。再有就是從戰略上講,因為釣魚島它是在中國大陸架的邊緣地帶,佔有釣魚島,日本在東海海域劃界的時候,它就佔了有優勢。據我看到的資料顯示,如果東海大陸架,按照大陸架自然延伸的原則來劃的話,中國佔有東海75%的海域;如果按照日方提出所謂中間線原則,來劃定東海大陸架的話,我們只佔40%的海域;如果不考慮釣魚島的因素,來劃中間線的話,那麼我們大約佔60%的海域,大概是這樣一個比例。
郭震遠:你剛才說40%,那是考慮了釣魚島被日本佔有。
王珊:對。如釣魚島屬於日本,然後日本再提出中間線,它就大幅度的貼近中國。
郭震遠:就是20%。王珊:40%。郭震遠:它就增加了20%。
王珊:是。所以釣魚島在中日海洋劃界問題上,它還具有重要的意義。另外如果釣魚島是日本領土的話,那麼日本就可以宣稱,中日是共同的一個大陸架。否則從中方的主流觀點來看,中日並不是共架構,中國的大陸架,自然截止到沖繩海槽。如果說釣魚島被日本做實的話,這塊是它的領土,它就可以跟中國主張,我也擁有大陸架,就可以分割大陸架。第四個目的,我想就是日本在軍事上的目的。因為釣魚島問題,是日本推動中國威脅論,在軍事上遏制中國東出太平洋一個很重要的戰略支點。日本現在跟美國,圍繞著駐日美軍基地的問題,已經爭論了多年,而且日本地方的民眾,對美軍駐紮日本,也是怨聲載道,民眾反對美軍駐紮的情緒,還是很高漲的。加劇釣魚島的爭端,對日本政府推動駐日美軍基地問題的解決有幫助。因為現在美國駐日基地,主要側重在沖繩縣附近以及三口縣岩國基地,主要側重在幾個點上。美軍如果能夠更多的分散到周圍,中國周邊的一些地區,那麼美軍在戰略上就可以實現均衡部署,有利於圍堵中國。我想在軍事上有這樣一個目的。
越、菲的目標和手段
剛才郭老師也提到,菲律賓和越南,它們的目標瞄準的是南海。首先講一下越南。從目前看,越南是對南海包括西沙和南沙,提出全部主權要求的國家。而且它也提出了所謂歷史依據。因為我們知道,我們講南海問題,主要還是講南沙爭端,我們從來不認為西沙和中沙存在爭端。所以現在所謂的南海問題,核心還是南沙爭端。但是越南並不滿足於此,它還是想把南海問題擴大化,染指西沙,把問題向西沙拓展,我想這是越南的一個目的。除了將其所佔的島礁固定之外,另外就是瞄準了南海的油氣資源開發。
最近大家都知道,越南跟印度圍繞萬安灘附近127和128兩塊油氣田,搞所謂的開發問題。原來印度5月份的時候,它宣佈要退出128區塊的勘探;因為它從06年開始,搞這個勘探開發,為期五年的週期已經到了。但是不久前,印度又出爾反爾,說延長兩年在128區塊的後續勘探工作。我想越南還是想借助域外大國來爭奪南海的油氣資源。另外菲律賓根據《聯合國海洋法公約》,以所謂地理臨近的原則,企圖把它目前所佔的中業島固定化。包括4月份的時候,中菲圍繞黃岩島對峙,我想從國內政情的角度看,菲律賓想把美國重新拉回南海地區,拉回東亞。但是現在據說菲律賓國內存在較強的反美情緒,菲律賓必須得找個由頭把美國拉回來,所以加劇南海爭端。我想菲律賓當局在策略上有這樣一種考慮。以上就是我回答第一個問題的思考。
郭震遠:好,王珊對日本做了很深入的分析,日本當前表現出來是釣魚島的爭端,我非常贊成王珊的分析,我認為在釣魚島問題上,日本的目的就是強化它的所謂實際控制。我三四月份在日本,接觸了官方和學術界的很多人。我感覺在談到釣魚島爭議的時候,有一個事,引起了我的關注:就是這些不同部門,不同背景的日本人,有官員,有學者,毫無例外的,都強調所謂的實際控制問題。釣魚島它認為,你不管怎麼說,甚麼清朝怎麼樣,明朝怎麼樣,現在是我們在實際控制,只能在這個前提下來解決問題。它甚至舉出了北方領土問題,日韓之間的獨島問題,日本認為,這是我們的領土,但是前者被俄國人實際控制,後者被韓國實際控制,那我們也沒辦法。言下之意,釣魚島是我們實際控制,你們得像我們學習,你可以提,但是你別想拿回去。所以我感覺,它最近一系列動作,確實是在強化固化日本對釣魚島所謂的實際控制,而且在這個基礎上,來和中國處理釣魚島問題,這是非常值得重視的。
侯毅:日、越、菲三國的策略、手法和目的
各位老師好。我先談一下我們的看法,第一個問題日菲越目標和主要策略。我認為日菲越這三個國家,它的戰略目標,可以用三句話來進行概括:第一個是日本,日本我認為,它是要鞏固它的實際控制權。菲律賓,我認為在力圖保護在南海所侵佔權利的情況下,將其引入國際化。越南如果概括起來的話,是維護它在南海的既得利益,保護它的生命線。
為甚麼這樣說呢?第一個,1971年沖繩行政權由美國交給日本以後,釣魚島附近的海域,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,一直是處於日本控制下。當然它中間與美國各方面是有一些聯繫的,到第二大問題的時候我再講。菲律賓因為它是後來開始提出要求的,當然它對南海的謀求,和它對主權的要求,包括對利益的要求,是在二戰結束開始。那麼越南,我想著重的講一下。對於越南來講,南海應該不只是一個得到既得利益的實際控制問題,而且確確實實關係它的生命線。現在對於越南來講,南海的油氣資源,在其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例很高,關乎國家經濟發展。
郭震遠:大概一年有多少?
侯毅:我剛才看了一下,6月份,油氣產值佔越南國內生產總值24%,主要來自于南海油氣資源。從主要策略來講,我認為一方面,這三個國家會採取一些實際的活動,這些大家都能夠瞭解到,包括日本的派兵演習,菲越購買軍艦,增強武裝力量,增強基礎建設,特別是越南的基礎建設,做的非常好。越共的電子報,我們大家都看過,頭一條應該是抗議中國侵佔西沙、南沙,但是第四條,就是2012年越南中國廣西商品展覽會即將舉行。那麼到2011年底,中國廣西自治區,對越投資達133個,總投資額2.8億,已經數量不小了。對於越南來講,廣西在越南的投資,已經不是一個小事情了。
最近這些國家,特別是菲律賓和越南,它們的動向是甚麼?一方面,以實際行動進行佔領、挑釁,利益方面加強理論研究,包括歷史資料的收集,開始打響宣傳戰。4月份黃岩島事情出來的時候,菲律賓外交部網站上,刊登一篇文章,是關於黃岩島的主權問題,它的全文差不多就是菲律賓在黃岩島海域的立場,以及附近海域的立場。這個文章列舉了大量它認為的依據,從西班牙殖民者那個時期的地圖之類的。近日華爾街日報上刊登了一篇文章,提出了一些觀點,其中包括古代印尼人、馬來西亞人、菲律賓人和越南人,早在公元十世紀,就已經控制了南海的航海交通貿易等等。然後又把巴黎條約、華盛頓條約,英美條約這些披露出來。但是我認為這兩篇文章的理論性遠不及一個博客,這個博客叫做尼波龍根蝸藤,也叫黎蝸藤,是在新浪網建的一個博客。這個博客到目前為止,它的瀏覽量,差不多38萬多一點。而且我懷疑這個博客不是一個人寫的,因為它涉及到南海各個方面,而且它對於中國理論的動向各個方面,有一個比較深入的研究。而且這個博客,我覺得它可能會反映出來越南和菲律賓,以及東南亞各國最新的理論成就。我認為它們加強理論準備的原因,很重要的是,可能他們會去向國際法院提起一些申訴。這是我覺得它們現在一個比較重要的動向,當然以前包括《國際法》、《聯合國海洋法公約》等等這些東西,它都已經差不多吃透了,該用的他們也用了,現在他們開始要把它整合起來。加強歷史根據的研究,進一步的把包括收羅中國的材料整合起來,可能對中國,應該說是產生一些影響吧!
我覺得這三個國家主要策略就是實際行動,然後做理論儲備,加強理論儲備,訴諸國際法,使這個問題變成一個國際上來裁判的問題。
至於日本的策略,我覺得無外乎第一個它加強在東海實力的存在,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步驟,我認為它還是要加強與美國的聯繫,一方面獲得美國的軍事援助,更重要的是,不斷的來反復強調美日的安保條約。所以安保條約,確確實實是制約釣魚島比較困難的因素。而且應該說從冷戰以後,美國在釣魚島問題上有一個政策,首先是姿態中立。它從體制上是模糊介入,就是說這個主權問題是中日之間的事情,我們美國不參與。但是在克林頓時期,它採用的是一種姿態中立;到小布什時期,它又開始說,適用原《安保條約》;那麼到奧巴馬時期,應該說是一種高調的介入。不同的場合,它的國務卿、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,都開始強調安保條約的重要性。所以美國應該會拿《安保條約》來說事,而恰恰日本在不同的場合也是加強日美同盟。它們在這20年,或者在今後可以預見的一段時間內會不斷加強。日本採取這樣的方法來實現佔領釣魚島,當然有目的。我的第一個問題回答完了。
袁征:東南亞國家與美相互利用 美國的策略與政策底線
我先講一下這個菲越,看了一些東西,也是自己的一些思考,其實有些我和彭將軍的看法比較相近。我覺得對於菲律賓、越南和日本這三個國家而言,應該是叫時不我待,再不動手,可能晚了。坦率的說,我們此前一段時間的應對上,的確有需要總結的地方,也就是說,我們忙著搞建設,在南海、東海的問題上,我們自我克制太多,採取的舉措有限。當然,客觀上我們實力不夠強大也是一個原因。其後果就是在東海、南海問題上,我們顯得很被動。在對方看來,尤其是金融危機爆發之後,中國發展勢頭太猛,如果現在不採取行動的話,將來就沒有機會了,這是他們共同的一個心態。另外,彭將軍此前也提到了,就是關於美國重返亞洲。對於這些國家來說,這是一個契機。他們有意利用美國來平衡中國,美國也在利用這個事,實際上這是一個互為利用的因素。第三個方面,就是做法,當然是蠶食手段,盡可能實際佔有,先下手為強。
越南是最典型的,在西沙被我們敲了以後,它知道硬碰不過我們,就依靠地理上的優勢,往南沙方向發展。所以它現在佔的礁是最多的,稍好一點的地方它基本上佔完了,佔了29個吧。越南的心態是儘量實際佔有,先入為主。越南的心態就是,將來哪怕要談判,我手裡握這麼多,你還能怎麼著?手中握有這麼多島礁,無疑就能增加談判的籌碼。最後還有一個因素,就是都涉及到這幾個國家國內政治的考量。剛才幾位也談到,無論是日本,還是菲律賓和越南也都有這方面的因素,或者是國內政局不穩,或者是經濟狀況不是太好,有往外轉移矛盾的意圖。
關於美國方面,首先談談美國重返亞洲。我剛才提到,菲律賓、越南、日本和美國之間相互利用。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,和它的重返亞洲,是相互關聯的。如同一些媒體上的分析所言,南海問題對美國來說是一個抓手。我覺得這個判斷沒有錯。南海問題的出現,有利於美國重返亞洲戰略的推進。換句話說,這是其可以借助的一個工具。整個東亞地區的態勢錯綜複雜:區域內國家不僅對中國的崛起,而且對於美國的存在,也是一種頗為複雜的心態。如果這一地區的局勢都非常平穩,那麼美國就沒有存在的充分理由,要推進其重返亞太戰略必定會遇到阻力。實際上此前美韓關係、駐日基地問題一度凸顯出來,就已經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。而東南亞國家對於美國人固有的猜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。如果這個地區很平穩,中國跟周邊國家也沒有猜忌的話,那這些國家要美國人回來幹嗎呢?美國有意利用南海問題,在中國和周邊國家之間打入一個楔子。換句話說,美國要讓這些國家充分意識到對於美國存在的需求,由此美國也就堂而皇之地可以加強在這一地區的軍事存在,並推動地區內國家同美國的安全合作,從而為美國重返亞洲提供便利。
美國想達到兩個方面的目的:一方面,它要在這一地區保持適度的緊張關係,至少要能夠加深和利用中國周邊國家對於中國崛起的擔心和憂慮,多做一些文章,為美國進入這一地區並發揮主導作用奠定一個基礎。另一方面,美國還要掌控區域內緊張關係的發展,竭力避免任何失控局面的出現,以防止把美國拉到戰爭裡面來。這是很微妙的把握。局部戰爭的這種結局,並非美國所需要的。就前者而言,保持東亞地區有適度的緊張關係,我覺得有兩個方面的好處:短期來講,加大東亞國家對於美國的需要,從而配合美國重返亞洲戰略。從長期來講,是要保持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優勢地位,壓縮中國的戰略發展空間,防止中國在東亞地區一家獨大局面的出現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這就是一種遏制。當然,現在這種遏制跟冷戰時期的遏制還是有一些差別。因為冷戰時期,兩大陣營之間基本經濟上互不往來。而現在中美之間這種關係,無論是經濟的,政治的,各方面都非常密切,雙方有很多共同的利益,同時也有很多矛盾,呈現一種更加錯綜複雜的陣線,並不是截然分明的。就雙方的心態來說,儘管中方表示不反對美國力量在這一地區存在,但是鑒於中美關係錯綜複雜,我們實際上對於美國的一舉一動高度警惕。而美國則是看到在中國的實力增長很快,地區內的影響力大幅拓展。美國人擔心,自己會被排除在東亞地區整合的進程之外。
印尼駐美國大使曾經說過,過去十年裡,東亞地區最大的一個地緣政治變化,就是中國通過外交和經濟手段,大幅提升了中國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。當然,他的這種說法是一個中性的表述。在他看來,中國的崛起有助於強化地區秩序,增加相互之間的投資。應當說,東南亞國家對於中國的猜忌長期以來就存在,現在對中國的崛起是非常複雜的心態:一方面經濟上,特別是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,東南亞國家進一步意識到中國在本地區內所發揮的至關重要的作用。中國的經濟騰飛帶動了他們的經濟發展,包括自貿區的建立實現了多贏的局面。在最新的這次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中,應該說東南亞國家的經濟並沒有陷入非常糟糕的局面,至少沒有出現像歐洲那樣糟糕的情況。毫不誇張地說,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經濟發揮的火車頭作用,得益於地區內各國相互之間的經貿往來。
在經濟上,中國周邊國家想搭便車,從中國發展中獲取一些好處。中國和其他東亞各國,包括日本、韓國,然後再到東南亞這些小國,實際上相互依賴加深。而另一方面,從心理上,東亞國家一直忐忑不安,因為從歷史的經驗,還有從地緣政治的角度,不少鄰國擔心中國崛起以後,會否咄咄逼人,或者帶有侵略性的行為,損害到自己的利益,畢竟中國是緊鄰的這麼一個大國。況且多個東南亞國家同中國存在著南海主權歸屬的紛爭問題。這些國家希望把美國拉進來,以便平衡中國;美國也利用它們這種心態,加強在這一地區的力量存在,維護自身的主導地位。相互利用的意味不言而喻。
第二個點,我想講一下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的主張和政策舉措。我看了一下美國官方的一些材料。首先談一下美國的利益主張,我覺得最重要的、最新的一個聲明應該是去年7月22號,希拉里在華盛頓發表的一個聲明,也就是美國國務院發表的一個正式聲明。我想說,至少有三點:一個是所謂中立主義,就是美國在涉及南海領土爭端問題上採取的立場。用它的話來說,就是對於涉及南中國海地貌特徵的,富有爭議的各種領土爭端,我們採取不偏向任何一方的立場。第二點就是主張依照《國際法》,我覺得這不像我們以前認為,就是簡單的1982年的《國際海洋法》,而是說美國主張依據《國際法》,包括1982年的《國際海洋法》,和平解決爭端,反對用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,謀求領土主張,要求維護南海地區的航海航空自由權。第三點,美國支持2002年的《關於南海各方行為宣言》,也就是DOC。
現在美國則是積極支持相關的國家,就是中國和東盟,通過磋商達成一個COC,就是所謂的南海行為準則。這是它三年來主要的主張。在實際的政策操作上,剛才侯博士也提到,就是一種模糊政策。實際上我覺得這有點兒類似美國在台海問題上的立場。實際上美國在南海和東海問題上,都是採取一種戰略模糊的政策。不過,無論是主觀上,還是客觀上,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的插手在很大程度上是扮演了平衡中國的角色。
如果回溯歷史,20世紀80年代,美國在南海問題上並沒有明確的利益訴求;到了90年代,差不多95年左右,美國開始越來越關注南海問題。進入到新世紀,尤其奧巴馬執政以來推出所謂重返亞洲戰略以後,美國採取了一種雖然說是貌似中立的立場,但實際上是帶有干預性的積極介入的政策,這種跡象,對中國來說不是好的徵兆,美國國內的對華強硬派正在集聚力量。
在美國具體的政策上,我自己總結有五點:一個是強化地區內相關盟國的關係,並給予政治經濟和軍事支持。第二點,是加強和地區內國家的夥伴關係,影響相關國家的政策取向。第三點,加強與東盟地區論壇的溝通與合作。第四點是有意加強在該地區軍事力量的存在。當然這些舉措跟它重返亞洲的戰略是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的。第五點就是加強中美雙邊的磋商。在對華問題上,包括在南海問題上施加壓力。
剛才郭老師提到美國的政策底線,我想在南海問題上是這樣三點:一個是我覺得美國不能接受南海成為中國所謂的內湖,就是內海,它要求航海權和航空權,必須要得到維護。另外,從它的表述來講,它不能接受任何一方,當然主要是針對中國,訴諸武力或者威脅使用武力,來解決領土爭端問題。第三點,實際上美國不能容忍中國在整個地區做大。我先講這麼多吧!
高祖貴:東海、南海爭端的基本因素
在我看來,到目前為止,以下幾個主要因素在推動東海、南海爭端向前發展:一是因為中國強勢崛起且態勢越來越突出。中國利益的擴展和影響,已經開始從經濟層面向社會、安全、政治層面深化。深化的結果就是周邊的國家與中國各方面的聯繫,如經濟利益的相互依存,人財物的交流,政治上的互動越來越緊密。但是,到了目前的程度後,出現反彈的效果。因為中國已經觸及到周邊國家生存的核心利益。這些國家感覺到:爭端遲早要解決,越往後走,對它越不利。
這種焦慮感和緊迫感,會愈發強烈。從這個角度來說,中國和這些國家爭端,必然會進一步凸顯。前些年,中國不斷加強與周邊國家的關係,建設自貿區、推進區域一體化合作、加強互聯互通。那時,我們希望在發展自己的同時,推進區域一體化,通過合作來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,建設一個良好的周邊環境。因此,當時沒有想要利用機會,解決東海和南海問題的打算。
二是因為上述國家在此種情況下必須作出反應。站在他們的角度來看,這也事關核心利益。比如,對於越南來說,這是其未來經濟發展戰略的需要,因為南海開採石油,占到其GDP的20%到30%;對於菲律賓來說,這事關其未來發展空間。而且從戰略層面上,這些國家的反應是對於中國發展的焦慮和急迫,畢竟時間不在它們一邊。他們希望及早解決這一問題:或者是盡可能多得撈取談判籌碼,或者是強化其目前已有的優勢。
實際利益考量方面,越南、菲律賓、日本存在共同點。越南依靠南海的油氣資源,從石油進口國變成石油出口國,按照其現在的經濟發展速度和能耗程度,幾年後將由石油出口國成為進口國。從菲律賓經濟增速看,其未來發展的能源需求也很大,也需要找到能源保障。所以這是一個現實的利益考量。再就是國內政治,越南、菲律賓、日本等國家一方面主張對華友好,但同時也有一批人持不同意見。在此背景下,借助美國力量強化自身發展,重視對美關係成為必然。那麼與中國的摩擦也就難以避免。
三是美國因素。東海、南海爭端對美國有利。由於美國要強化對亞太地區的掌控,卻又無法大幅度投入資源和能力。於是便利用中國與這些國家的矛盾,更新與盟友的關係並與越南、印度等國建立新的夥伴關係,推進合作。這些只是手段,不需要絕對的投入。而上述國家正好與中國存在爭端,需要美國支持,美國則可以強化在這個地區的影響力和存在。於是,他們便相互利用。
在上述三個因素的推動下,儘管基本格局沒有大的變化,但是東海、南海的爭端在不斷升溫。日本、菲律賓、越南的目標有一個共同點:就是想謀求爭端地域的實際控制。由於釣魚島被日本控制,南海的29個島礁被越南控制,9個島礁被菲律賓控制,所以他們最重要的目的,就是強化對這些島礁的實際控制。因為現狀對它們非常有利,所以要強化這種現狀。而且他們不僅是固化和強化,還要合法化,比如在南海制定一套行為準則。
郭震遠:其實說到底就是一句話,剛才祖貴說的,他認為你是要改變對他有利的現狀。
袁征:所以這些國家就想方設法強化已經攫取的利益,力圖通過各種手段將既得利益合法化。近些年來,這些國家小動作不斷,強化實際控制,並尋找法理依據,來為自身的行為辯護。這些國家的意圖,就是要確保現在在整個東海和南海對其有利的態勢。
王珊:把我們的維權,視為破壞現狀。
高祖貴:對呀!對於它來說,它就要確保這個優勢。
郭震遠:在這個問題上,就是日本要把釣魚島保住,
菲律賓就那九個島礁;越南它是來了個以攻為守,西沙我全要,南沙我全要,但是實際上它是盯住那29個島礁。
王珊:而且菲律賓也好,越南也好,它把在南沙所佔的那些島嶼,進一步的做實。另外,搞了一些機場,建幼兒園,它把這個解釋為,我是在《聯合國海洋法公約》規定的責任和權利範圍之內。而中國維護主權,那你破壞現狀,改變現狀,所以我要制定一個行為準則,目的是要約束中國。
郭震遠:就是這個意思。
高祖貴:日本、菲律賓、越南的策略和手段,跟美國有某種相似之處。他們明白在東海、南海問題上難以單獨與中國抗衡,於是提出國際化和多邊化,外交上相互借力。通過輿論造勢和軍事手段的非軍事運用,如聯合演習、軍事演練,展示威懾力,卻並不真正訴諸武力。
美國的目的與底線
美國要主導亞太以支撐其霸權地位,因此他插手這些爭端有其目的和底線。其目的主要是防止中國主導亞太地區之後,將其影響力和利益排擠出亞太;同時,防止其在亞太地區的盟友一邊倒向中國。因為過去十年,日、韓、菲律賓等國家出現了離美化傾向。採取的手段主要包括外交、輿論以及軍事。其底線則是在不付出太大代價的前提下達成目標,避免背包袱,避免和中國打仗。
郭震遠:所以關鍵的問題,就是美國是否介入,怎麼介入,介入到甚麼程度。其實幕後是中美關係本身的邏輯,這是真正的對美國發生影響,是中美關係本身的邏輯。我曾經講過,從金融危機以後到現在,美國對華政策,它是有變化的。由冷戰後的借助加遏制,現在正在變為借助加牽制。在南海爭端、東海爭端這個問題上,其實看的很清楚,牽制和遏制的不同在哪裡。遏制就是說,我能壓住你,你要按我的意圖,你要接受我的意圖;牽制是我已經壓不住了,但是我還能找你麻煩,讓你不能順順當當的,按你自己的意圖走。說白了的解釋就是這樣。剛才祖貴說的非常好,我還不想背你們這些小兄弟,但我樂見你們跟中國人鬧彆扭。所以我去年就講過,菲律賓在和中國糾紛的爭端當中,實際上被美國人耍了一把。
王珊:美國人很實用。
郭震遠:這就是它的巧實力。
彭光謙:對,這是巧實力外交。
建立危機管控和溝通機制 中國需亮明底線
高祖貴:第四,對於這一輪爭端的前景,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,就是水漲船高。未來會在一個比較高的水位上徘徊,即在衝突和摩擦的邊緣上徘徊。所以,發生衝突或者摩擦的風險比較大。其實現在各方都在採取切實的行動,如重新命名、重新改地圖,但又都在回避或者防止較大的衝突。因此,儘管風險可能越來越大,摩擦的可能也很大,但爆發點很低,可能會出現一些儘管看似很危險,但是新的互動模式。也就是說,關於未來的前景,從積極方面看,可能有一種比較好的、可控的互動模式;從消極方面看,沒能處理好爭端,進而引發衝突。出現積極還是消極的前景,主要取決於中國以及相關國家。因此,危機管控機制和有關各方的溝通機制非常重要。如果未能建立一個良好的機制,或者溝通出現問題,那麼很有可能會引發大的衝突。其實有關各方儘管都想避免衝突,但是似乎都在做最壞的打算。所以這種危機的控制和互動,就變得越來越重要。
第五,中國應對戰略的探討。借助這次海洋爭端,中國把前些年來想做而沒有條件做的事情全部完成了。國內關於領海海洋權益的立法以及相關部門的協作都有了。中國關於東海、南海爭端的底線應該是軍事鬥爭,台灣問題的處理方式值得借鑒。但是中國的目標是,以武力做後盾,更多採取非軍事的,政治的和外交的手段,即政治和外交,軍事和非軍事並用,但是以非軍事為主。以此慢慢向前推進,逐步扭轉戰略上的被動態勢。不過,要注意危機的管控。如果能夠防止引發比較大的衝突,然後有軍事上的後盾做底線,那麼要不了多久,南海目前的狀態和格局,就會慢慢倒轉過來。
郭震遠:講得非常精彩。咱們這樣,第二部分,一個是前景,其實剛才大家也都不同的程度上涉及到,我想咱們是不是能對這個前景,對這種判斷,再深入一點。剛才祖貴最後說了,他對前景的一些看法,在他這個判斷的基礎上,我想咱們能不能稍微再拓展一點:一個是眼前這一場爭端,第二個下邊還會不會有更多的新的問題出來。當然最後是落到中國應對的戰略,我想主要是把這一段爭端,我們的處理,能不能把它提高一點,我們歸納出幾條行之有效的東西。
彭光謙:日、菲、越可能錯估形勢 中國要劃出紅線
聽了大家的講話,很受啟發。應該說日本、越南、菲律賓,在南海東海問題上,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,它們在搶奪中國海洋權益上都是既得利益者。按照一般邏輯,既得利益者通常會保持低調,強化實際控制,既得利益者是儘量不惹事,把現有利益控制好就行了。但是它們現在做的,恰恰跟一般邏輯是相反的,它們恰恰得寸進尺,故意尋釁滋事。比如說日本購島鬧劇,雖然不是政府先搞起來的,是石原慎太郎搞起來的。本來他搞起來,你日本政府可以把它壓下去,結果野田試圖以更為錯誤的方式來解決這個事情,利用這件事,試圖把釣魚島國有化,有人化、軍事化。它的挑戰,實際上給我們一個出手的機會。你挑戰的話,我就反擊。本來東海也好,南海也好,我們長期以來是比較克制的,在一些爭端上,我們過去過多的強調友誼為重,擱置爭議,但人家不把你當回事,以為軟弱可欺。這次反而給我們提供一個正當利益訴求的機會,面對挑釁,我當然要反擊。下一步,不管它寄希望於美國的干預也好,訴諸《國際法》也好,他們不會就此罷休。從這個意義上講,下一步對我們來說,不是我們想怎麼樣,而是它們能走多遠。發展的趨勢,發展的前景,不取決於中國,而取決於它們對中國的挑釁程度,到底它是怎麼判斷的,怎麼決策的。
我對未來的形勢,不是很樂觀,特別是在釣魚島問題上,野田內閣可能會錯誤估計形勢,在其國內右翼勢力的推動下,它現在有點兒想闖關,野田想在這個問題上賭一把。他一個勁的跟美國人講,要維護釣魚島,《安保條約》要覆蓋這裡,反復的跟美國人弄這個東西。但是美國人現在也在耍它。這根本上還取決於美國跟中國的關係,對中美關係它整個的考量,對華戰略根本的目的,根本的意圖。取決於美國是不是真要跟一個有核國家攤牌?如果美國決心跟中國攤牌,隨時可以找到任何藉口,不需要找甚麼釣魚島的藉口,也不需要找南海的藉口,藉口有的是。所以這些國家,有可能錯誤估計美國基本的戰略考量。歷史上李承晚、吳庭豔、馬科斯,都想靠美國來為他們打頭陣,最後都叫美國涮了。美國永遠是美國利益第一,美國的戰略考慮第一。所以靠《美日安保條約》來保護日本的利益,那這是不現實的。但是日本希望把它拉進來,剛才講,美國當然也不會放棄這個機會,會攛弄他們鬧一鬧,但鬧到甚麼程度,要以美國利益為標準。在東海上,釣魚島問題上,如果野田一個勁往前走,剎不了車,導致局部的摩擦,或者海上軍事衝突,這種可能性不能排除。
下一步對策的問題。第一個,就是劃定紅線。這個紅線越清楚越好,不能含含糊糊的,要非常清晰。比如說釣魚島國有化不行,有人化不行,軍事化更不行,誰要提這個東西,我要跟你翻臉的。這個醜話說的越清楚,越明白,越有利於防止擦槍走火。在主權問題上,我們態度要鮮明,這個問題沒有讓步餘地。我們可以坐下來就這個問題好好談談,你要想採取行動突破中國的底線,我們將義無反顧。要有不惜翻臉的決心,考慮到最惡劣的後果,才能防止惡化。我們過去講要示弱,現在示弱已經不管用了。一個沒有底線的人,任何人都瞧不起你。要像俄羅斯那樣,你敢來我就敢揍你,說一不二。它能夠給人一個很清晰的信號,以後別越界。你必須要有一個紅線,不能越界,越界以後,後果要自負的。我們珍惜中日友好關係,但不會拿原則做交易。
第二個我想還是要打組合拳。光示強也不行,示強還是要有一定的限度,要有一定的控制,要有一定的理智。總的來講,下一步解決利益爭端,還是要開發先行。我們有這個能力,採油也好,打井也好,就是要把開發放到第一位去。它們不是講實際佔領嗎?我們也要有實際的利益,從實際利益上,來顯示我們的存在。我想要開發先行,突出存在,你不存在是不行的。我們可以在民事方面,經濟活動方面,走在前面,最後來提升我們對島嶼的管轄權。這樣比較有理有利有節。一旦它突破我們底線,我們後面有軍事的後手。後年是2014年,也是甲午年。甲午年大家很敏感,甲午戰爭都120年了,網上有人說,會不會有新的甲午戰爭?有時候歷史很難說。我們想到了,我們做了預防了,做了努力了,有可能避免。如果我們想不到,做不到,有時候就會失控。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極右勢力的劣根性,在爭取領土問題上,幾乎是不可改變的。有一個老保釣人士說,在日本歷史上,任何人,不管是明治天皇也好,豐臣秀吉也好,一直到現在,凡是給日本開疆拓土的人,它都認為是英雄。所以極右勢力完全有可能借此煽動日本的民粹主義情緒,這種情緒我們要讓它冷靜冷靜。
在主權問題上,我們要有鮮明的態度,還是要以行動對行動,以言論對言論;如果它沒有行動,我們不適合搞行動,我們還是後發制人。這是第一個。第二個,不能以妥協來換安寧,不能以主權換穩定,不能以土地換和平。外面這個事情搞不好,在目前情況下,確實有可能影響我們國內的穩定。現在信息化時代,你要忽視民眾的情緒,後果也是很難控制的。而且西方那些國家,它正想利用這個東西,希望挑起你們國內的不滿,這個度要把握好,當然不能故意煽動過激的民眾情緒,但是完全不考慮民眾的一些呼聲,無所作為,最後我們自己的執政地位都有可能受到挑戰、受到影響,這個需要我們綜合考慮。
郭震遠:好!
王珊:爭端短期難化解 穩定周邊很重要
東海也好,南海也好,還有爭端發生的前景,剛才彭將軍已經說的我完全同意。隨著事態的發展,東海問題、南海問題,在短期之內難以化解。而且從目前的態勢上看,從周邊國家,美國的對華戰略,日本的對華戰略看,我想這個爭端,將在一定時期之內,影響著中國的和平與發展的進程。因為現在尤其是南海周邊一些國家,剛才也提到了,都相信時間在中國這一邊,他們也有一些對華的警惕意識,或者對華不信任感也在增強。
談到具體的可能前景,無外乎有這樣幾個方面:第一就是說,圍繞東海和南海的摩擦,我想今後可能會進一步的增多。從近兩年的態勢看,去年菲律賓在南沙海域附近,抓扣了中國的漁船,至今也沒有歸還;前不久又發生了中菲黃岩島對峙事件。另外,6月21號,越南又頒佈了《海洋法》,它的戰機從中部起飛,到南沙海域巡航,侵犯中國領空。越南最近也從俄羅斯訂購一些潛艇和一些先進的戰機,隨著這些新式武器的交貨,越南可能把這用於維護所謂它的海洋權益上。那麼這在客觀上,可能會加劇中國與周邊國家這種摩擦與碰撞。另外日本,中國的漁政和海監船,最近也加大了對釣魚島海域的巡視力度,國內的民意現在也趨強,維護釣魚島主權的意志也在不斷增強,那麼現在雙方都處於這種相互敵視的意識不斷的增強,在這樣一種背景之下,我想摩擦,很可能會出現。包括現在日本有一些媒體在鼓吹,不要怕跟中國碰撞。所以我就擔心,中日在東海問題上出現不必要的摩擦和碰撞。中日之間,2010年9.7撞船事件已經出現了,那麼今後會不會進一步的升級?我想這可能是其中一個考慮的因素。另外一個,隨著東海和南海問題的不斷升級,周邊國家加大了軍事裝備的採購,就是說南海周邊的一些小國,軍備競爭這種態勢,可能會越來越強。現在無論是菲律賓也好,越南也好,馬來西亞也好,印尼也好,都在躍躍欲試的購買軍火,無非是想為未來的南沙衝突爭端做準備,我想這也是可能的一種事態。
再有一個,爭端的可能前景。因為南海問題涉及到中國與東盟的關係問題,因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,實際上中國跟東盟的關係大幅度的緊密。但是現在美國也好,日本也好,有意推動南海問題東盟化,就是說把南海問題,作為中國與東盟內部的問題,以此來分化瓦解中國與東盟的關係。美國公開聲稱,東盟國家只有聯合起來才能應對中國。日本準備明年在東京召開日本與東盟的特別首腦會議,日本的意圖非常明顯,就是要在南海問題上,增加日本的發言權,在南海問題上,日本來影響東盟,對抗中國。再有一個,可能加速推進東亞國家海上多邊安全機制的構建。去年東亞峰會上,實際上野田已經極力的主張,要構建以日本為核心的東亞多邊海上安全機制,而且日本隨後又分別跟越南總理、菲律賓的總統,在東京進行了磋商。就是說日本構建與主導的海上多邊機制,目的也是在牽制中國,圍堵中國。這個意圖非常明顯,而且日本打的是維護東亞海上安全的旗號,打著遵守《聯合國海洋法公約》的旗號,所以說,域外大國將會不斷地插手南海事物。
那麼,作為應對思路,中國的政策選擇,有這樣幾點思考:首先在南海的問題上,中國應當把握話語權,贏得道義優勢很重要。因為在南海問題上,中國是大國,而且隨著經濟全球化,中國在國際政治中的影響力不斷提升,在這樣一種大的背景之下,尤其是中國構建和諧穩定的周邊,而東盟是中國周邊安全重要的領域,在這樣一種背景之下,如何贏得道義優勢,贏得國際輿論,非常重要。上一節大家已經提到了,動輒喊打之類的言詞,我想並不符合中央大的戰略思路,而且也違背中國構建和諧穩定周邊外交的大方針。只有嚴格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,從構建穩定的周邊安全環境,從這樣一個大的戰略思維出發,我想才具有建設意義,這是我想強調的第一點。
第二點就是要推動中國與東盟的關係。因為現在在南海問題上,前不久,東盟出台了有關於南海問題的六點原則主張。因為在東盟論壇系列外長會議上,並沒有達成最後的《聯合公報》,這是多年來的第一次。隨後東盟發表了一個六點聲明。這說明甚麼呢?在南海問題上,東盟內部還是存在不同的聲音。爭端方主要是越南、菲律賓、馬來西亞、印尼和文萊,像柬埔寨、泰國、老撾,這些國家在南海問題上,我想他們的立場還是相對比較客觀和中立的。如何區別中國與南海爭端國之間的分歧,以及中國與東盟其他國家之間的利益關係,把兩者嚴格的區分起來,這也是非常重要的。
彭光謙:三個層次。越南、菲律賓一個層次,印尼和馬來西亞、文萊算一個層次,其他國家算一個層次,利益是不一致的。
王珊:對!再有一個,要扎實的推進南海維權的相關機制建設。一是說,我們從機制上,從海上執法,要加強政策協調與聯動。另外現在我們設立了三沙市,正式組建一個地級的行政單位,所以要有相應的軍事配套機關,這在維權和執法上,更增加了針對性和權責的歸屬意識。
第三個建議,就是解決南海問題,我們不能說只靠一手,還是應當兩手。一手就是說要加強與南海爭端囯的政策磋商,當然十年前,中國與周邊國的南海爭端方,與東盟共同簽訂了《南海各方行為宣言》,那麼經過十年的效果看,南海其他爭端方,沒有嚴格的履行各方行為宣言,那麼現在在南海問題的多邊場合,越菲動輒就提《南海行為準則》,把中國視為《南海行為準則》的破壞者,或者說中國要改變現狀。其實一方面越菲加緊在所佔島礁,推進它的軍事、經濟和能源開發各項戰略。另一方面,對中國正常的維權活動,又視為改變現狀。作為中方來講,我們並不排斥制定《南海行為準則》,而且在《南海各方行為宣言》的第十條,已經明確提到了,就是在時機成熟的時候,朝制定《南海行為準則》方向努力。而且不久前,中國也表態,在適當的時機,可以討論《南海行為準則》問題。我想在制定《南海行為準則》問題上,中國應當適當的把握節奏,根據形勢的發展和變化,適時提出中國的主張,把中國的主張在《南海行為準則》當中充分的體現出來。再有就是剛才大家都已經提到的,就是說在南海問題上,維權上還要加大硬的一手。我們漁政船進入釣魚島的12海里進行巡航執法,另外最近中國漁政的310船,還有其他的執法船舶,圍繞南沙走了一圈,這些都是硬的一手。只有把這些舉措和措施綜合起來運用,那麼對於維護中國的東海權益和南海權益,才具有實質性的效果,這是我個人的一點看法。
侯毅:南海問題的發展前景
我就簡單說幾句吧。就是發展前景,是四點:第一是長期性。第二是美國的積極介入和國際化的問題,。第三個就是南海爭端這些國家,會不斷的加強控制和開發利用。第四點是不同的國家會有不同的作為。此外,就是南海開發的國際化。實際上,南海的國際化也是控制不了的,我們現在僅僅是談到美國,而實際上參與南海的開發國家,還不只是美國,甚至包括挪威都要來介入。
郭震遠:好!
袁征:把握節奏 共同開發
關於未來的趨勢,我儘量簡短一點。首先,其實剛才幾位都談到了,我就點一下,那就是南海局勢變得更為複雜,國際化趨勢加重,大國干預,不光是美國了,印度、日本,甚至俄羅斯、韓國這些國家都直接或間接有所介入,而東南亞小國如菲律賓則要訴諸國際法庭來解決所謂南海問題。第二個就是長期化的問題,南海問題短時間內難以得到解決。第三個就是潛在衝突的可能性在上升,不排除擦槍走火。這個真說不準。第四點,我個人覺得,未來如果我們處理不好的話,將會出現多米諾的效應。實際上現在就有徵兆。也就是說,你要不採取適當舉措的話,相關國家會得寸進尺,很可能會引起一系列連鎖的反應,處理不好就是這樣。韓國最近又提出它所要求大陸架劃分方案,大大超出人們所能想像的。韓國此時拋出這種方案,讓人有點趁火打劫的感覺。
關於應對戰略,首先我想談的就是關於九段線的闡釋。我個人認為,如果自己說不清楚,我們對外就沒法解釋。目前國內的學者還沒有達成共識,官方需要一個說法。這就是模糊,模糊的問題我們是沒法說清楚的。第二點我們要掌控一下節奏。也就是說,南海問題它既然是一個長期化的,而且可能有潛在衝突,怎麼樣能夠有張有弛的把握好節奏,別讓它太緊張。但是適當的時候,還是要以我為主採取一些舉措,幹點兒事,少說多做。第三,加強海監船的巡視,包括科考、非軍事船隻,加大在這一區域活動的力度,宣示我對南海的主權。第四,立法方面,能不能考慮立法維權的可能性。2005年搞了一個反台獨的反分裂國家法,那未來是否可以考慮在南海,甚至釣魚島這個問題上通過立法的途徑來維護國家權益。這個當然要研究可行性。第五,至少策略上,我們要先禮後兵,也就是外交要走在前面,包括尋求相關國家共同開發的方案。此前其他聲索國都是自己單邊去開發,根本不與我們合作。我們現在可以提出來,能不能共同開發。至少可以把這個姿態先擺出來,然後各方探討這種可行性。第六,還是要做好軍事鬥爭的準備,加強軍隊特別是海軍、空軍的建設。做好軍事準備,並非一定要訴諸武力來解決南海問題。相反,準備打仗,形成有效的威懾力,才不會爆發戰爭,才不會打仗。對於內含的辯證法,我想大家都不難理解。畢竟,在國際關係中,國家實力才是外交勝利的重要保障。最後,台海兩岸應當在維護海洋權益上探尋合作的可能性。儘管台灣當局已經公開拒絕了和大陸聯手的提議,但兩岸在維護國家主權、領土完整的問題上立場是一致的,兩岸民眾也是有共識的。目前台灣當局的立場有更為複雜的考量,但我們不能輕易放棄這一選項,不能排除未來某種形式、甚至是民間合作的可能性。
郭震遠:結語
今天這個討論,我覺得和去年比,這一次經過一年形勢變化,大家認識深化,咱們的討論也確實更深化了。綜合大家的發言,我歸納一下:第一,一年來,東海、南海爭端,進一步的複雜化。原因是多方面的,但是最主要的原因,我認為是這麼幾個:第一個就是說一些當事國,所謂的聲索國,他們有一種焦慮感。焦慮感來自於對中國日益強大,中國要維護自己領土主權完整的決心,迫使他們在這上面採取了比原來更公開,也可以說更露骨的某些行動,這是第一個。
第二個,當然和第一個有關係,就是說這些聲索國,它們力圖維護既得利益的這種本身的迫切感、壓力感增強,這裡頭就牽扯到資源的問題,牽扯到它們國內政治需要的問題等等。
第三個因素,我認為也確實是和當前大的國際形勢有關係。甚麼國際形勢呢?不僅僅是看到美國的所謂重返亞洲,我覺得和當前整個世界經濟復甦不利,這幾個國家,日本、菲律賓都經濟壓力非常大,越南經過前幾年的快速發展,現在好像也是面臨比較大的困難;而在這個東海南海的問題上,直接的油氣資源,剛才大家都提到,你想在越南,已經達到GDP的20%到30%,那就是命脈了。當然和這個有關的國內的政治變動等等,這就不展開說了。這就是為甚麼在今年以來,這個爭端的複雜性,出現了一個新的峰值,我認為是和這些有關的。當然從根本上來講,這個爭端始終沒有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。這個目的,幾十年來始終沒有得到解決,這是值得我們高度關注的問題。
第二,就是說在這個問題上,美國人到底起了甚麼作用?它的目的,它的政策底線是什麼?我的看法,認為主要的是聲索國本身,美國是提供了一個外部的環境。美國人在這個問題上,說一個不太恰當的詞,它有點兒樂觀其成。這個樂觀其成的成是甚麼?就是這些國家和中國你們鬧矛盾,鬧摩擦,它樂見。你們鬧去,對美國來講,是最有利的。就剛才高祖貴講到的,既鬧起來,美國又別背上包袱,這就是美國人的目標,美國人的底線。所以我們對美國人在這裡邊做的很多事情,我覺得從這個角度來理解,就比較清晰了。對於這些國家,包括它的盟友日本,還有菲律賓現在不算它的盟友,但是是非盟友的盟友了。它就是口惠而實不至。口頭上的承諾保證很多,但真正到節骨眼兒上,它會怎麼做很難說。在這個問題上,我覺得把美國人看明白了,也是我們處理這些問題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。
第三個關於未來的前景,我很同意大家歸納的長期性,而且往往是瀕臨危機邊緣。但是總的來講,我覺得在東海南海的爭端上,還要看到一個,波浪式的發展變化這種情況。這一次算是一個爭端的峰值出現,經過這一輪的較量,我認為後邊會有一個相對平靜一些的情況。因為在這一輪較量當中,我認為到目前為止,菲律賓、日本其實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教訓,已經開始在吸取教訓;越南還沒有,這是我的判斷。
說到應對戰略,我覺得首先第一條,任何戰略,目標是甚麼?需要認真研究。戰略目標它是有時間段、有層次的,我們只能做最迫切和最可能做的,然後隨著形勢各方面的發展,不斷的向前推進。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,尤其在現在,我感覺浮躁情緒比較上升。這對我們來講,我認為是不利的。所以我覺得咱們應該冷靜的來面對這個問題,現在尤其要強調這一點。
謝謝大家!
評論員簡介:
彭光謙:中國軍事戰略問題專家,戰略學博士生導師,少將軍銜。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、中國空軍軍事理論顧問委員會委員、第二炮兵學術咨詢委員會委員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評審組(國際組)專家、中華美國學會顧問、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高級顧問。
袁征: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美國外交研究室主任、研究員,主要從事美國政治與外交的研究。曾先後在美國斯坦福大學、馬里蘭大學和夏威夷亞太安全中心訪學。參與多項課題的研究工作,至今參與並發表10部論著,近30篇學術論文和超過300篇的國際評論。
王珊: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,博士。主要從事日本外交、中日關係以及東亞海洋問題研究。
高祖貴:1999年獲國際政治博士,從事國際戰略形勢和中國對外戰略等問題的研究。2003年2-8月,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客座學者。曾任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安全與戰略研究所副所長、研究員;現任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所長助理、教授。
侯毅:歷史學博士,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,研究方向:海疆史、中外關係史。
詳全文 釣魚台/中評論壇:中國大陸海洋紅線越清楚越好 -政治新聞-新浪新聞中心 http://news.sina.com.tw/article/20120921/7902161.html
- Sep 21 Fri 2012 14:18
釣魚台/中評論壇:中國大陸海洋紅線越清楚越好
close
..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